牛蛙养殖岂能一禁了之?_产业_发展_管理
牛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优质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干锅牛蛙”“泡椒牛蛙”等以牛蛙为原料的菜肴近年来走红全国各地餐饮市场,是群众喜爱的夜宵饮食。受餐饮市场驱动,牛蛙养殖产业发展迅速,据相关机构开展的行业调查,2022年全国牛蛙产量约70万吨,养殖户遍及全国多个省市,养殖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带动能力强,在一些地区已成为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
然而在餐饮“网红”的盛名之下,牛蛙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作为外来物种,一些不当的养殖与放生,使其在一些地区威胁生态安全,为人所诟病。2022年,《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公布,牛蛙名列外来入侵物种。此外由于环保压力及食品安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十几个省市的部分地区禁止开展牛蛙养殖,主要涉及区域包括长江中下游、西南及南部一些地区。
今年4月,牛蛙行业首个全程质量控制标准《牛蛙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NY/T 4328-2023)农业行业标准由农业农村部公告发布,为进一步促进牛蛙产业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提高牛蛙养殖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了遵循。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针对牛蛙推出禁养限养规定,特别是近日福建漳平蛙农蛙苗被认定为当地禁养品种牛蛙而遭到消杀损失惨重事件的发生,将牛蛙养殖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展开剩余68%“传统牛蛙养殖中养殖尾水排放不达标危害环境安全、一些不法养殖者滥用抗生素危害食品安全、不当养殖方式导致牛蛙逃脱成为入侵生物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的引导与管理避免。”在全国牛蛙产业绿色发展大会上,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院长、教授张春晓说。
张春晓在《牛蛙产业发展之路》报告中指出,发展牛蛙产业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树立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重要精神,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牛蛙可高效生产优质蛋白,食用价值高、饵料系数低、养殖周期短、适用力能强,能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牛蛙养殖最受诟病的是环境污染和食用安全问题,如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环境友好的工厂化养殖、工程化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并做好科学养殖管理,这个产业应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富民产业。
针对牛蛙养殖环境污染问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教授林蠡也认为,通过政府引导、科技介入可以解决牛蛙养殖的尾水问题,再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对牛蛙养殖水质、食品安全进行监测,将推动牛蛙产业由高产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8月1日,《牛蛙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将正式实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在大会上介绍,《规范》规定了牛蛙生产全程质量控制的组织管理、文件管理、技术要求及产品质量管理等要求,描述了记录管理和内部自查等证实方法,包括牛蛙养殖生产各个环节标准要求和检测方法,对牛蛙养殖土地属性的要求,对养殖管理中苗种选择、防逃逸和尾水处理的要求,其中特别对防逃逸做出专门描述,明确养殖场需要达到的防逃逸要求,以确保牛蛙不因外逃而在野外广泛繁殖。此外牛蛙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管理和食品安全(水土重金属)管理也纳入到了标准中。标准的出台,将有力促进养殖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规范我国牛蛙养殖生产。
“同样作为外来物种,我国小龙虾产业已经蓬勃健康发展多年,牛蛙作为新‘网红’,应当努力赶超小龙虾,成为更多百姓餐桌上的宠儿。”谢骏说道。
小品种可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与会代表达成共识,政府、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及广大从业者应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才能实现牛蛙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张春晓在向农业农村部提交的行业报告中建议,政府指导行业建立规范标准,监管行业健康发展;科研单位培养人才,解决产业技术难题;推广机构做好服务,大力推广先进模式;全体从业者提高素养,加强行业自律,严格遵守规范制度。在各方努力下,作为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良好,全产业链产值已超数百亿元的特色水产养殖业,牛蛙产业必将以实力为自己正名,迎来更大的发展。
发布于:河南省上一篇:山东泰山03惨败成都原因分析,崔康熙坦言问题所在_比赛_愤怒的泰山_球员
下一篇:没有了